「新时代陇原先锋」深耕戈壁带农致富——记酒泉诚德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范立德
「新时代陇原先锋」深耕戈壁带农致富——记酒泉诚德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范立德
「新时代陇原先锋」深耕戈壁带农致富——记酒泉诚德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范立德——记酒泉诚德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范立德(lìdé)
范立德在大棚里察看番茄长势。新(xīn)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董文龙
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董文龙(wénlóng) 通讯员 陈 燕
他(tā)(tā)从4座试验棚起步,通过16载耕耘,发展至百座现代化日光温室,让戈壁荒滩瓜果飘香;他深耕田野,发展设施农业,引领群众依靠科技兴农,踏上共同富裕之路(lù)。
他是全国劳动模范、酒泉市优秀共产党员、酒泉诚德农业农民专业(zhuānyè)合作社理事长(lǐshìzhǎng)范立德。
“跟着党员干准(gànzhǔn)没错”
夏日,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戈壁(gēbì)生态农业产业园里,一排排(yīpáipái)钢架大棚泛着银光,棚内酸甜的水果番茄、爽口的“冰激凌”西瓜、紫亮的茄子、油绿的辣椒,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(tiányuán)图景。
望着眼前的蓬勃景象,嗅着空气中的瓜果甜香,范立德不禁想起16年前的那个(nàgè)春天(chūntiān)——在漫天黄沙里搭建棚架、开挖基质槽的情景。
“石头滩上种蔬菜(shūcài)?就算能种出来,可投入多大呢!风险太高了!”当时,总寨镇倡导群众在沙河村发展设施(shèshī)农业。大多数村民都持观望(guānwàng)态度,议论纷纷,首批建成的50座(zuò)大棚,最终确定种植的还不到一半。
“党员带头干,难题(nántí)党员破。”面对(miànduì)质疑,附近村组的党员率先下了地。
“跟着党员干准没错。”在外打工多年(duōnián)的范立德果断拿出10万元积蓄,又贷款12万元,在荒滩上(shàng)建起了4座温室大棚。
9月抢种的菜苗刚(gāng)破土,10月的寒潮已经逼近,可棚膜还没覆盖。为保(wèibǎo)幼苗,总寨镇党员干部扎进园区,在寒风里帮村民覆膜。
“印象最深的是,一位年轻女干部,瘦瘦小小,笨拙地攥着钳子(qiánzi)拧铁丝,手(shǒu)冻得通红还咬牙坚持。”范立德说,作为首批种植(zhòngzhí)户,他被党员干部的实干打动,第二年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。
初涉大棚种植那年,范立德技术尚显青涩(qīngsè)。在肃州区蔬菜中心专家与镇农技(nóngjì)干部的悉心指导下,他(tā)勤学苦练,迅速掌握大棚蔬菜种植关键技术。
首茬蔬菜喜获丰收,范立德仍凭借高产卖出好价钱,单棚西红柿纯收入达1.2万元。这让他信心大增,次年便将(jiāng)种植规模扩大至10座大棚。除了西红柿、辣椒,还大胆尝试葡萄种植。恰逢镇里举办采摘节,葡萄以(yǐ)15元一斤(yījīn)的价格(jiàgé)售罄,每座大棚收入均过万元。
日子红火起来的(de)范立德始终铭记党和政府的扶持。他常对家人(jiārén)说:“没有党和政府,哪有我们的好日子。如今,我更要带着大家(dàjiā)一起富,不让一人掉队,才对得起党的信任。”
党员范立德(lìdé)言行合一。多年来,他(tā)无偿(wúcháng)为种植户传授技术,自掏腰包参加展销会,帮村民牵线订单、拓展销路。在他的带动下,附近的村民看到了发展设施农业的希望。
沙河村3组的(de)柴艳玲就是其中之一。
起初,柴艳玲在范(fàn)立德的(de)大棚里打零工,发现大棚种植效益远超传统大田,便承包(chéngbāo)4座大棚种蔬菜,年收入七八万元。“这一干就是11年,种植难题、销路问题,都有范大哥帮忙解决。”柴艳玲说。
总寨镇沙格楞村4组村民安保承包5座大棚种植(zhòngzhí)水果(shuǐguǒ)西红柿,跟着范立德边学边干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“种什么品种好卖(mài),种植要注意啥,范大哥都门儿清,跟着他干准没错。”安保说。
2015年,范立德成立(chénglì)酒泉诚德农业农民专业(zhuānyè)合作社。在他的努力下,合作社从(cóng)14座日光温室大棚起步,发展到如今的127座,辐射带动180多户农户,累计提供(tígōng)1800个就业岗位,年收入达600多万元,户均增收3.3万元。
“我要把最好的(de)技术和产品带给农户”
2014年,园区种植(zhòngzhí)大户老(lǎo)陈的10棚(péng)西红柿出现大面积枯叶,面临绝收,老陈急得团团转(tuántuánzhuàn)。范立德闻讯赶来查看。凭借多年种植经验,他判断番茄得了灰霉病,果断配制生物农药并指导使用,成功控制病情,帮老陈挽回损失。这件事(shì)让范立德成了远近闻名的“土专家”。
“每次他从(cóng)外面学习回来,行李箱里都会塞满各种新奇的种子。”说起丈夫(zhàngfū)对新品种的痴迷,范立德的妻子于红梅既无奈又自豪。
在范立德眼中,种菜必须紧跟市场需求,新品种推广是重中之重。多年来,他的(de)足迹遍布山东、安徽、云南等(děng)地,通过参加(cānjiā)展销会、外出考察学习,了解新品种种植技术与销售(xiāoshòu)渠道。每遇优质品种,他都会带回试种,反复实验筛选,最终培育出抗病性强、口感好的品种。
自2009年起,范立德大胆试种(shìzhòng)16个蔬菜新品种,引入12项新技术、新设备,邀请200余人次专家(zhuānjiā)和技术人员开展指导,成功选育出欧顿、戴安娜等优质品种。如今,合作社的茄子、黄瓜(huángguā)、豆角等8类瓜菜获得绿色食品认证(rènzhèng),西瓜、葡萄更是取得有机产品认证。
2022年,范立德凭借扎实的(de)(de)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,通过申报、答辩(dábiàn),获得了农民高级农艺师(nóngyìshī)职称。2023年,其培育的“醇福祥”辣椒在中国(西部)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博览会上斩获金奖。
近几年,乘着肃州区发展戈壁农业的东风,他(tā)投资260多万元,新建10座高标准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,试验培育19个新品种,吸引众多返乡党员群众加入,为提升园区农业科技(kējì)水平注入强劲(qiángjìng)动力。
今年4月底,范立德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,赴京领奖。身披绶带、手捧证书(zhèngshū)时(shí),他难掩激动:“作为(zuòwéi)共产党员,我要把最好的技术和产品带给农户,和大家一起致富。未来,我要带动戈壁农业人,把优质农产品送上(sòngshàng)更多人的餐桌。”
——记酒泉诚德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范立德(lìdé)
范立德在大棚里察看番茄长势。新(xīn)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董文龙
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董文龙(wénlóng) 通讯员 陈 燕
他(tā)(tā)从4座试验棚起步,通过16载耕耘,发展至百座现代化日光温室,让戈壁荒滩瓜果飘香;他深耕田野,发展设施农业,引领群众依靠科技兴农,踏上共同富裕之路(lù)。
他是全国劳动模范、酒泉市优秀共产党员、酒泉诚德农业农民专业(zhuānyè)合作社理事长(lǐshìzhǎng)范立德。
“跟着党员干准(gànzhǔn)没错”
夏日,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戈壁(gēbì)生态农业产业园里,一排排(yīpáipái)钢架大棚泛着银光,棚内酸甜的水果番茄、爽口的“冰激凌”西瓜、紫亮的茄子、油绿的辣椒,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(tiányuán)图景。
望着眼前的蓬勃景象,嗅着空气中的瓜果甜香,范立德不禁想起16年前的那个(nàgè)春天(chūntiān)——在漫天黄沙里搭建棚架、开挖基质槽的情景。
“石头滩上种蔬菜(shūcài)?就算能种出来,可投入多大呢!风险太高了!”当时,总寨镇倡导群众在沙河村发展设施(shèshī)农业。大多数村民都持观望(guānwàng)态度,议论纷纷,首批建成的50座(zuò)大棚,最终确定种植的还不到一半。
“党员带头干,难题(nántí)党员破。”面对(miànduì)质疑,附近村组的党员率先下了地。
“跟着党员干准没错。”在外打工多年(duōnián)的范立德果断拿出10万元积蓄,又贷款12万元,在荒滩上(shàng)建起了4座温室大棚。
9月抢种的菜苗刚(gāng)破土,10月的寒潮已经逼近,可棚膜还没覆盖。为保(wèibǎo)幼苗,总寨镇党员干部扎进园区,在寒风里帮村民覆膜。
“印象最深的是,一位年轻女干部,瘦瘦小小,笨拙地攥着钳子(qiánzi)拧铁丝,手(shǒu)冻得通红还咬牙坚持。”范立德说,作为首批种植(zhòngzhí)户,他被党员干部的实干打动,第二年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。
初涉大棚种植那年,范立德技术尚显青涩(qīngsè)。在肃州区蔬菜中心专家与镇农技(nóngjì)干部的悉心指导下,他(tā)勤学苦练,迅速掌握大棚蔬菜种植关键技术。
首茬蔬菜喜获丰收,范立德仍凭借高产卖出好价钱,单棚西红柿纯收入达1.2万元。这让他信心大增,次年便将(jiāng)种植规模扩大至10座大棚。除了西红柿、辣椒,还大胆尝试葡萄种植。恰逢镇里举办采摘节,葡萄以(yǐ)15元一斤(yījīn)的价格(jiàgé)售罄,每座大棚收入均过万元。
日子红火起来的(de)范立德始终铭记党和政府的扶持。他常对家人(jiārén)说:“没有党和政府,哪有我们的好日子。如今,我更要带着大家(dàjiā)一起富,不让一人掉队,才对得起党的信任。”
党员范立德(lìdé)言行合一。多年来,他(tā)无偿(wúcháng)为种植户传授技术,自掏腰包参加展销会,帮村民牵线订单、拓展销路。在他的带动下,附近的村民看到了发展设施农业的希望。
沙河村3组的(de)柴艳玲就是其中之一。
起初,柴艳玲在范(fàn)立德的(de)大棚里打零工,发现大棚种植效益远超传统大田,便承包(chéngbāo)4座大棚种蔬菜,年收入七八万元。“这一干就是11年,种植难题、销路问题,都有范大哥帮忙解决。”柴艳玲说。
总寨镇沙格楞村4组村民安保承包5座大棚种植(zhòngzhí)水果(shuǐguǒ)西红柿,跟着范立德边学边干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“种什么品种好卖(mài),种植要注意啥,范大哥都门儿清,跟着他干准没错。”安保说。
2015年,范立德成立(chénglì)酒泉诚德农业农民专业(zhuānyè)合作社。在他的努力下,合作社从(cóng)14座日光温室大棚起步,发展到如今的127座,辐射带动180多户农户,累计提供(tígōng)1800个就业岗位,年收入达600多万元,户均增收3.3万元。
“我要把最好的(de)技术和产品带给农户”
2014年,园区种植(zhòngzhí)大户老(lǎo)陈的10棚(péng)西红柿出现大面积枯叶,面临绝收,老陈急得团团转(tuántuánzhuàn)。范立德闻讯赶来查看。凭借多年种植经验,他判断番茄得了灰霉病,果断配制生物农药并指导使用,成功控制病情,帮老陈挽回损失。这件事(shì)让范立德成了远近闻名的“土专家”。
“每次他从(cóng)外面学习回来,行李箱里都会塞满各种新奇的种子。”说起丈夫(zhàngfū)对新品种的痴迷,范立德的妻子于红梅既无奈又自豪。
在范立德眼中,种菜必须紧跟市场需求,新品种推广是重中之重。多年来,他的(de)足迹遍布山东、安徽、云南等(děng)地,通过参加(cānjiā)展销会、外出考察学习,了解新品种种植技术与销售(xiāoshòu)渠道。每遇优质品种,他都会带回试种,反复实验筛选,最终培育出抗病性强、口感好的品种。
自2009年起,范立德大胆试种(shìzhòng)16个蔬菜新品种,引入12项新技术、新设备,邀请200余人次专家(zhuānjiā)和技术人员开展指导,成功选育出欧顿、戴安娜等优质品种。如今,合作社的茄子、黄瓜(huángguā)、豆角等8类瓜菜获得绿色食品认证(rènzhèng),西瓜、葡萄更是取得有机产品认证。
2022年,范立德凭借扎实的(de)(de)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,通过申报、答辩(dábiàn),获得了农民高级农艺师(nóngyìshī)职称。2023年,其培育的“醇福祥”辣椒在中国(西部)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博览会上斩获金奖。
近几年,乘着肃州区发展戈壁农业的东风,他(tā)投资260多万元,新建10座高标准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,试验培育19个新品种,吸引众多返乡党员群众加入,为提升园区农业科技(kējì)水平注入强劲(qiángjìng)动力。
今年4月底,范立德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,赴京领奖。身披绶带、手捧证书(zhèngshū)时(shí),他难掩激动:“作为(zuòwéi)共产党员,我要把最好的技术和产品带给农户,和大家一起致富。未来,我要带动戈壁农业人,把优质农产品送上(sòngshàng)更多人的餐桌。”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